聯系我們 | 加入收藏 繁体 | 简体
楊流昌:客家精神是中華優良品格的集中體現

发布日期:2021-07-09 11:07 来源:

中聯辦台務部部長楊流昌致辭(中評社 沈而忱攝)
 
中聯辦台務部部長楊流昌致辭(中評社 沈而忱攝)


研討會現場(中評社 沈而忱攝)

 
中評社香港7月8日電(記者 沈而忱 段曉魯)中聯辦台務部部長楊流昌7日在“百年記憶·紅色客家”研討會上致辭。楊流昌指出,客家人精誠團結、愛國愛鄉,崇文尚武、敬賢如師、嫉惡如仇、百折不撓。每到國家、民族危難關頭,客家人骨子裡擇善固執、堅韌不拔的硬頸精神就越體現得淋漓盡致。而這與中國共產黨踐行初心、擔當使命、不怕犧牲、英勇鬥爭的建黨精神極為投契。客家精神代表的是中國人的精神,是中華民族優良品格的集中體現。
 
  楊流昌表示,2018年香港兩岸客家研究中心成立,致力打造“講客堂”平台,邀請內地、台灣和香港等地的知名專家學者,就兩岸事、香港事和客家事開展交流研討,至今已舉辦九堂,堂堂有特色,很精彩,成為兩岸學界和客家鄉親中知名度很高的品牌活動。我也一直很關注“講客堂的活動,經常聽到同事和朋友的稱讚,今天參加,果然百聞不如一見。今年是中國共產黨百年華誕,今天又是“七七抗戰”84周年紀念日,香港兩岸客家研究中心選擇在這樣一個時間節點,回望100年來客家鄉親與中國共產黨共同奮鬥的歷史,以史為鑒、展望未來,非常用心,也非常有意義。
 
  楊流昌透露,自己也是客家人,老家福建省三明市將樂縣是個百分百的、古老而又年輕的客家縣。今天見到這麼多客家鄉親,感到特別親切。大家來自五湖四海,有香港的、苗栗的、梅州的、豐城的、大埔的,還有旅英的林燕祥先生。大家分享了100年來內地的、香港的、台灣的和海外的客家人,特別是客籍共產黨人為實現國家獨立、民族復興和人民幸福前僕後繼、奮鬥犧牲的感人故事。其他嘉賓也從各自角度,深刻分析了對中國共產黨和紅色客家的看法,談得也很好。
 
  作為客家人,楊流昌分享了老家的故事。三明是中央蘇區的東大門,很多縣是中央蘇區的重要組成部分。毛澤東主席很出名的詞《如夢令元旦》,就是他1929年底率領紅軍經過我們家鄉,挺進閩西開辟革命根據地取得勝利後,依古詞牌如夢令寫成的,充滿著勝利的喜悅和革命浪漫主義情懷。詞中寫道:“寧化清流歸化,路隘林深苔滑,今日向何方,直指武夷山下,山下山下,風展紅旗如畫”。詞中深情描繪了紅軍行軍的歡快和鬥爭勝利的火熱場面,充滿著無比堅定的革命信念與無比豪邁的革命胸襟。最早我是在小學課本中讀到的。我從小聽長輩們講了好多客家人的革命故事。其中一個非常有名的,就是1934年紅軍長征時,主要由閩西、特別是我們三明客家子弟組成的紅五軍團三十四師擔任後衛部隊,掩護紅軍主力突圍,在與多過數十倍的國民黨軍浴血奮戰中,6600多人的隊伍最後在湘江戰役全軍覆沒,為中國革命史留下氣壯山河的光輝篇章。後人把這個故事編為32集的電視連續劇《絕命後衛師》,已在中央電視台播出。可見我們客家先輩對中國共產黨的信任和追隨,是多麼堅定不移,多麼視死如歸!
 
  楊流昌提到,我跟好多朋友聊過,在中國近代革命史上,為什麼客家人特別活躍,而且革命精神特別硬氣。我想這與客家人的性格有很大關係。客家人精誠團結、愛國愛鄉,崇文尚武、敬賢如師、嫉惡如仇、百折不撓。每到國家、民族危難關頭,客家人骨子裡擇善固執、堅韌不拔的硬頸精神就越體現得淋漓盡致。而這與中國共產黨踐行初心、擔當使命、不怕犧牲、英勇鬥爭的建黨精神極為投契。這就很好地說明了,為什麼客家有那麼多將軍縣,又出了朱德、葉劍英、葉挺、劉亞樓、蕭華、楊成武、李天佑等那麼多英勇善戰的元帥和將軍,為什麼客家人與中國共產黨始終休戚與共、生死相依。大家今天分享的一個又一個或平凡或不平凡的客家故事,也很好地詮釋了,為什麼說“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,是真正的英雄”,為什麼說“歷史和人民選擇了中國共產黨”。客家精神代表的是中國人的精神,是中華民族優良品格的集中體現。
 
楊流昌表示,此時此刻在此地,我還特別懷念一位老者,他就是我們嘉應商會老會長曾憲梓先生。曾先生一生心繫桑梓、情牽香港、報效國家,是紅色客家人的光輝典範。他最愛唱《沒有共產黨,就沒有新中國》,常常講“黨在我心目中的地位是至高無上的。因為我是一個共產黨栽培成長的窮苦人”。倘若能看到我們今天在這裡一起研討“百年記憶·紅色客家”,相信他一定很欣慰、很支持。
 
楊流昌指出,回望來時路,是為了更好地走向未來。當前,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、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,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入了不可逆轉的歷史進程,香港也迎來了由亂及治的關鍵時刻。讓我們攜手同心,繼承發揚紅色客家精神,為推進“一國兩制”事業行穩致遠和祖國和平統一進程,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,做出屬於我們的貢獻!

相关推荐

咨询热点




協會動态| 兩岸交流| 媒體報道| 共識期刊| 會務公告| 關于本會| 聯系我們| Copyright © 2018-2021 中華教育文化經貿促進總會香港分會 版权所有